- · 《上海经济研究》栏目设[09/01]
- · 《上海经济研究》数据库[09/01]
- · 《上海经济研究》收稿方[09/01]
- · 《上海经济研究》投稿方[09/01]
- · 《上海经济研究》征稿要[09/01]
- · 《上海经济研究》刊物宗[09/01]
1868年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上海,从此改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末代皇帝》溥仪骑自行车 当今社会交通的发展,彻底缩短了时空距离,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较低的层面上,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早已被电动汽车和摩托车取代的自行
《末代皇帝》溥仪骑自行车
当今社会交通的发展,彻底缩短了时空距离,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在较低的层面上,近年来共享单车的出现,让早已被电动汽车和摩托车取代的自行车,再次对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老年人的心目中,自行车在 80 年代和 1990 年代仍然非常昂贵。就在一百年前,当自行车刚刚进入中国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两个轮子改变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1、异物首次出现在上海自行车在中国只有150年左右的历史。 1868年,上海开埠26年后,中国第一辆自行车出现在上海街头。 “一个人坐在车里,一个轮子在前面,另一个轮子在后面。 go”。人们觉得它很新,更不用说我们中国了。当时,从全球范围来看,自行车也是一种非常先进的交通工具。
末代皇帝溥仪骑的自行车
1868 年的上海,只有几辆自行车。能够拥有自行车的都是居住在上海的西方人。中国人还没有“资格”拥有自行车。再过30年,1897年,上海也只有几百辆自行车,也有外国人才在中国生活。人们惊讶于为什么人们会骑在两个平行的轮子上而不会摔倒。当时的文人还写了油诗来形容自行车,如“连两轮来回,不用踩防尘”。就诗歌本身而言,没有文采,却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对自行车的好奇和热爱。
1897 年英国生产的女式自行车
1897 年,上海租界的西方人在上海举办了一场自行车比赛,以庆祝维多利亚女王在位 60 周年。同时,1897年,三个英国人骑着自行车从伦敦远道而来,抵达上海。这两件事都和自行车有关,于是上海掀起了自行车热。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骑自行车可以穿越山海之间的距离,从伦敦到中国,这无疑颠覆了人们对空间距离的认知。从那时起,上海的中国人也开始购买自行车。
2.文明进步的象征自行车作为一种新颖、珍贵、稀有的物件,对于中国人来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代步工具。它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对于中国人追自行车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原因。
当时上海的主城区以租界为主。行人、公共电车和汽车已经封锁了有限的街道空间。没有好的技术,就不可能在拥挤的道路上骑自行车。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海的很多公园都成了人们练习自行车的好地方。
民国时期的上海南京路
在美丽的公园里,富家子弟往往热衷于骑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就像今天的奔驰。他们在公园里骑自行车追逐打架,有时还举行自行车比赛。其实,能买得起自行车,能在公园里练功,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自行车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公园
自行车作为西方的新生事物,无疑是西方文化和先进文明的代表。当时,甚至还有很多赞美自行车的寓言。比如有人问老农,为什么水车也需要农夫的脚才能动,却不能像自行车一样动。老农居然回答说,这就是中国不如西方的原因。其实,在今天看来,水车和自行车是互不相关的东西,但在当时却被视为中国落后的象征。
还有一个在西方文学馆任教的老师的故事。他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街上骑自行车。他觉得如果他不会骑自行车,他会被学生嘲笑。然后他花了很多精力去练习骑术。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自行车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就像苹果电脑在中国的地位一样。
3、自行车的普及与上海社会的现代化进入民国后,上海的自行车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不少女学生也开始骑自行车或上学,使用到上海的电报局、邮局、公安局等为了出行方便,局等公共机构也开始大量采购公务用自行车。据统计,1927年的上海,已有自行车; 8年后的1935年,上海的自行车数量达到了1辆以上;到战后的 1947 年,已有近 20 万辆自行车。与1897年的数百辆自行车相比,上海的自行车数量在短短40多年间增长了数百倍。
大量公职人员开始使用自行车
自行车的规模之所以能在上海迅速发展,除了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追求,也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上海开放初期,说它是步行城市一点也不为过,但20世纪初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上海城区的快速扩张和上海城区的划分。领域。原有的商住区不分离。城市布局正逐步向商民分开的现代城市转变。城市地区的扩大和城市地区的分化,使得人们在出行时越来越依赖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自行车从最初的高档奢侈品逐渐变成了普通上班族买得起的东西。物,自然促进了自行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可以说,自行车在上海的出行和普及,不仅是西方文明入侵的产物,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结果。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shjjyjzz.cn/zonghexinwen/2021/0813/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