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在沪外国人:“阿拉上海人,阿拉欢喜上海”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新闻社,上海,6月28日。标题:上海外国人:“真主上海人,真主喜上海” 中新社记者李树政 "这里是小南门,我住在这里;那边,现在是我工作的地方。"来自比利时的 Kreis 是一

中国新闻社,上海,6月28日。标题:上海外国人:“真主上海人,真主喜上海”

中新社记者李树政

"这里是小南门,我住在这里;那边,现在是我工作的地方。"来自比利时的 Kreis 是一家国际旅行社入境业务的执行总经理。 28日,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纪念馆,克雷斯兴奋地指着一百年前上海的微缩模型,熟悉地辨认出自己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区域。

在上海已经30多年了。 Kreis不仅熟悉今天的上海,对中国历史也颇有见地。科里斯指着模特,一边做手势一边介绍。他一口流利的中文让旁人感叹:“我只是听声音,我还以为你是中国人呢。”听完,科里斯眨了眨眼:“我没有把自己当成局外人。”

“我第一次来上海是1990年,我站在外滩,看着老楼里的黑楼,那个时候真的没什么气氛。”克里斯微微转身,指了指模型中的黄浦江对岸。旁边——现在的浦东新区:“那我看了看,什么都没有。”

当时上海没有地铁,没有高架,也没有浦东国际机场。回想起在上海的“初遇”,克雷斯打了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刚醒来,头发凌乱,还没有完全清醒。”

30多年后,上海的变化让很多外国人惊叹,包括Keris。 “现在外滩好美,我和老婆经常晚上出去散步。”浦东的变化不用说。 “你能想象世界第二高楼从这里拔地而起吗?”科里斯说。

“一百年前,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科里斯认为,今天的上海不是“哪里就是哪里”,“她是上海,全球城市的标杆”。

在外国人眼中,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远不止基础设施。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包括我工作的文化产业。”来自匈牙利的 Bethven 从小就对文化和博物馆很感兴趣。 2005年,贝思文来到上海,促进中欧文化交流。

2014年,贝思文与中外行业精英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魔墙”。今天,你可以在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国家会展中心等场馆看到这种互动性很强的高科技产品。

“中国有很多新兴的科技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都需要提高它们的互动性,而我们发明的‘魔墙’技术可以让文物‘活’起来。” Bethwen,““魔墙”技术可以将原有的被动访问体验转变为令人兴奋的互动体验。

对于Bethwen来说,上海是他创业的“起点”。 “在我们的技术应用于上海标志性的大型博物馆后,它很快在全中国流行起来。”在贝思文看来,上海往往是外国人在中国创业的首选,因为它更方便。然后从上海发展并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

对于很多“老外”来说,在上海所经历的一切,都让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我1992年来到上海工作,对这里感觉就像是'第二故乡'。”来自澳大利亚的White Mark表示,他更喜欢人们称他为“老白”。

在新冠疫情来袭时,“老白”看到上海的街道井然有序,食品和生活用品供应正常。 “来自世界各地的家人和朋友打电话问我,我告诉他们上海很正常,所以他们可以放心。”

疫情期间,“老白”被街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所感动,因此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当时,他的主要工作是为进出社区的人员测量体温,并对走廊等场所的扶手进行消毒。看到不戴口罩的外国人,“老白”也会上前劝说他们遵守防疫要求。

“我爱上海。”接着,“老白”又用上海话说:“真主上海人,真主幸福上海。” (我来自上海,我喜欢上海)(完)

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shjjyjzz.cn/zonghexinwen/2021/0629/1040.html



上一篇:湖南乡村小学收到上海姐弟的礼物和一封信,孩
下一篇:上海黄浦区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上海经济研究投稿 | 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 上海经济研究版面费 | 上海经济研究论文发表 | 上海经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经济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