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每每从空中俯瞰这座城,总会被那一片碧波荡漾的蓝和郁郁葱葱的绿所吸引。 太湖湾,千百年来造化钟灵赋予无锡的城市绿肺,在融入双循环、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和当好苏南国

每每从空中俯瞰这座城,总会被那一片碧波荡漾的蓝和郁郁葱葱的绿所吸引。

太湖湾,千百年来造化钟灵赋予无锡的城市绿肺,在融入双循环、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和当好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宏大蓝图中,有了全新的定义——“围绕人的需求需要与发展,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生产、城市生态有机融合,打造科产城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走“科产城人”融合新道路,建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新三生联动”新格局。太湖湾科创带,正强力汇聚各方跃动的创新因子,加速其聚合、碰撞、裂变。

当人才、资本、项目纷至沓来,厚植这片宜居、宜业、宜创的沃土,一个多元共生、协同发展、开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创新雨林”繁茂生长,展现出无锡创新发展的绚丽图景。

1

以生态为“本”

加速创新因子聚合裂变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个产城功能融合、人文自然相谐的生态圈正在构建,一个科产城人融合的“雨林生态”将从蓝图走向现实。

打开地图,“太湖湾科创带”状似一只飞鸟,画出一道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湖岸线约108公里的环太湖弧线;又如一条蓝绿相间的纽带,将一颗颗散落其间的创新要素“串珠成链”,聚合成为创新驱动的高原。

以湾聚势,谋远求变。“领跑者要有新思路。”在市政协主席周敏炜看来,太湖湾科创带的规划建设应当以科创生态理念为引领,深化产城融合,在做好产业和配套的基础上,从人的需求出发,建设宜居社区、宜创社区。

“要让所有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在此集聚、合理配置,并充分自由流动。”上海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太湖湾科创带要打造成“金字招牌”, 首先要营造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

恰如“雨林生态”能够繁荣不在于元素有多少,而在于能够把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提供合适环境来培育偶然发生的进化过程,创造出全新且不可预料的动植物群。

太湖湾科创带所指向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创新生态圈”。在这个创新交往空间,人群之间自由互动,带动创意、技术、资金、服务等各类要素更加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从而实现资源碎片化所难以形成的创新规模效应和化学反应。

这是一项统筹创新资源的战略,更是一条绵延100多公里、引领长三角的创新路径;这是一条从物理空间上连接起名校名企名城的纽带,更是深度融合产学研,让各种创新要素自由、充分地流动、聚合裂变的推手;这是一条创新带、产业带,更是一条绿色生态带、舒适生活带,让政府的手、市场的手和创业者的手紧紧牵起来。

“科学的统筹规划,为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进而放大创新的辐射效应是关键。”周敏炜表示,太湖湾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只有加强跨行政区、跨地区的联系协调,在科研、生活、服务、金融等环节相互支撑、联动合作,才能在“底稿”上绘出精彩颜色。

2

以人才为“核”

绘好“底稿”孕育创新活力

“发展—人才—创新”,这其中蕴含的辩证关系,正是一个城市实现快速迭代的奥义所在。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以特色产业园区、乡镇工业园区带动城市建设,到推动几大新城建设的“产城融合”,城市发展聚焦的核心始终在“物”。

在此逻辑下,无锡走的是和其他城市雷同的“以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与人才”老路,随着时间的演进,城市“空心化”、产业“孤岛化”等“只见物不见人”的问题随之而来:工业园区大部分在城市的边郊,配套跟不上,生活诸多不便;新城建成了,街道整洁,环境宜人,但缺少产业和就业机会;明明追求宜居、宜业,但交通、污染、房价问题反而越来越突出。

高水平推进产城融合,绝不仅是要素的简单相加,尤其当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依赖土地扩张和产业引进越来越被证明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体规划处处长翁一峰看来,“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蕴含着无锡城市发展逻辑由“物”到“人”的重要转向,围绕人的需求,优化现有区域空间,依靠科技创新激活产业、需求和发展潜力,才是突破当前开发空间有限困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上乘之选。

“一个科研院所进来就是几十个博士、几百个研究生,如果再引进一些艺术院校落户无锡,这些人工作、生活在这里,是能够带动当地创新、文化水平提升,碰撞出新的有趣、有意义的东西。”

文章来源:《上海经济研究》 网址: http://www.shjjyjzz.cn/zonghexinwen/2020/1104/576.html



上一篇:第三届进博会如期举办有何深意?
下一篇:中国的“烟草王国”,此地直接推动整个中国烟

上海经济研究投稿 | 上海经济研究编辑部| 上海经济研究版面费 | 上海经济研究论文发表 | 上海经济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经济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